玩大发最牛回血最稳的计划导师  

你的位置:玩大发最牛回血最稳的计划导师 > 新闻动态 >

七上复习 | 文言文阅读

发布日期:2025-05-21 13:26    点击次数:144

七上复习系列:

【课标要求】

阅读浅易文言文,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。注重积累、感悟和运用,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,背诵优秀诗文。

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,包括古诗文名篇,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,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,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,抒发自己的情感。

【考查重点】

词义理解、文言句子翻译、文言断句、文意理解、写法探究

文言文阅读期末复习方法

一、基础夯实

(一)文言字词积累

1.实词:

梳理课本文言文重点实词,如《论语》十二章中的 “愠(生气、恼怒)”“省(自我检查、反省)” 等。可以制作实词卡片,一面写实词,一面写释义和例句,方便记忆。

注意一词多义现象,如 “为” 在 “为人谋而不忠乎” 中是 “替” 的意思,在 “可以为师矣” 中是 “成为” 的意思。对这类一词多义的实词,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并整理不同义项。

2.虚词:

重点复习常见虚词,如 “之”“而”“其”“于” 等。例如 “之” 有 “助词(的)”(如 “学而时习之”)、“代词(代人、事、物)”(如 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”)、“用于主谓之间,取消句子独立性”(如 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”)等多种用法。

通过大量例句来熟悉虚词的不同用法,对比分析它们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和作用。

3.通假字:

找出文中的通假字,如《论语》十二章中 “不亦说乎” 的 “说” 通 “悦”,意思是 “愉快”。

理解通假字产生的原因,主要是古代书写习惯或语音演变等因素导致的。记忆通假字时,要与本字的读音和含义联系起来。

4.古今异义词:

关注古今异义的文言词汇,如《陈太丘与友期行》中 “太丘舍去” 的 “去”,古义是 “离开”,今义是 “到、往”。

对古今异义词进行分类整理,比较古今含义的差异,在阅读文言文时注意不要以今义去理解古义。

(二)文言句式掌握

1.判断句:

了解判断句的常见形式,如 “…… 者,…… 也”、“…… 也”等句式用于判断。

学会识别判断句,理解判断句在文中用于表明人物身份、事物属性等作用。

2.省略句:

认识省略句的类型,包括主语省略、谓语省略、宾语省略等。在阅读文言文时,能够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的成分,准确理解句子的完整意思。

3.倒装句:

学习宾语前置、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式。掌握倒装句的特点和规律,通过调整语序来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。

二、文本理解

1.文意疏通

逐句翻译文言文,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,确保对每句话的理解准确无误。可以先自己翻译,然后对照译文检查,对于翻译不准确的地方重点标记并复习。

在翻译过程中,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。如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动词(“狼不敢前”,“前” 是 “上前” 的意思)、形容词作名词(“温故而知新”,“故” 是 “旧知识”,“新” 是 “新知识”)等。

2.内容梳理

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梳理,包括文章的主要情节、人物形象、主题思想等。对于论述性文言文,如《论语》十二章,梳理每章的主要观点,如 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” 强调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,理解这些观点之间的关联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。

三、阅读技巧训练

1.断句技巧

学习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,如根据句子成分断句(主谓之间、动宾之间等)、借助虚词断句(“之”“乎”“者”“也” 等虚词往往是断句的标志)、根据修辞断句(对偶、排比等修辞的句子可以帮助断句)。

进行断句练习,通过课本中的文言文段落和课外简单的文言文材料进行练习,提高断句能力。

2.阅读速度提升

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,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速度。可以通过反复阅读熟悉的文言文篇章来培养语感,同时学会快速抓住文章的关键信息,如人物、事件、观点等核心内容。

采用限时阅读的方式,模拟考试情境,训练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文言文阅读并回答问题的能力。

四、复习巩固与拓展

1.复习巩固

复习课堂笔记,重点关注老师讲解的重点字词、句子、文章结构和主题思想等内容。

对之前做过的文言文练习题和测试卷进行回顾,特别是错题,分析错误原因,总结答题经验教训,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。

2.拓展阅读

选择一些与课本文言文难度相当、主题相关的课外文言文进行拓展阅读,如阅读《世说新语》中的小故事来巩固对古代人物形象描写的理解,或者阅读《列子》中的篇章来拓展对古代思想文化的认识。

在拓展阅读中,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和阅读技巧,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。

图片

《咏雪》知识点

一、 文学常识

《咏雪》与《陈太丘与友期》都选自《世说新语》,《世说新语》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。

二、 内容及中心

《咏雪》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,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。

《陈太丘与友期》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“无信”“无礼”的故事,表现了元方的聪敏、懂礼。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、有礼,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。

三、 通假字:

尊君在不? ——“不”通“否”,放在句末表疑问,相当于“吗”。

四、 古今异义:

1、 儿女 :古,子侄辈; 今,子女。

2、 去:古,离开; 今,到什么地方去。

3、 文义:古,诗文; 今,文章意思。

五、一词多义

1、 顾:①元方入门不顾:顾:回头看。(如相顾一笑,瞻前顾后)

②相顾惊疑。顾:看。(如顾野有麦场) ③将军宜枉驾顾之。顾:拜访。(如三顾茅庐)

2、 信:①则是无信。信:讲信用。

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。信:真诚、诚实。

③必以信。信:实情。

六、敬辞与谦辞

1、尊君:对别人父亲的尊称。

2、家君:对自己父亲的谦称。

七、其它关键词

1、 寒雪日内集。   集:聚会

2、 白雪纷纷何所似。   似:像

3、 俄而雪骤。   俄而:不久,一会儿。骤:急速(暴风骤雨)。

4、 陈太丘与友期行。   期:约定

5、 未若柳絮因风起。   未若:比不上。因:趁着、随着。

6、 相委而去(太丘舍去)。    委:丢下。舍:丢下、舍弃。去:离开。

7、 下车引之。  引:拉。

8、乃至:(友人)才到。乃:才。

9、 公欣然曰。欣然:高兴的样子。

10、 差可拟。差:差不多。拟:相比。

八、句子翻译

1、 陈太丘与友期行,期日中,过中不至,太丘舍去。

译文: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,约好正午时碰头。正午已过,不见那朋友来,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。

2、 君与家君期日中。日中不至,则是无信;对子骂父,则是无礼。

译文:您跟家父约好正午(一同出发),您正午不到,就是不讲信用;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,就是失礼。

3、 友人惭,下车引之,元方入门不顾。

译文:那人感到惭愧,便从车里下来,想拉元方(表示歉意),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。

4、 俄而雪骤,公欣然曰:“白雪纷纷何所似?”

译文:忽然间,雪下得紧了,太傅高兴地说:“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?”

5、 兄子胡儿曰:“撒盐空中差可拟。”

译文: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:“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。”

6、 未若柳絮因风起。

译文:不如比作柳絮随风吹飞舞。

九、理解问答

1、 《咏雪》一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?你对此有何感受?

答:(1)营造了一种温暖、和谐、愉快的家庭气氛。

(2)和谐、平等、宽松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开发孩子智力。

2、 为什么“公大笑乐”? 、对于两个比喻,作者更欣赏哪一个?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? “公大笑乐”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、形象,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、快乐。

答: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,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,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,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。

3、 用“撒盐空中”和“柳絮因风起”来比拟“大雪纷纷”,你认为哪个更好?为什么?你还能说出古诗中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?

答:“撒盐”一喻好,很好地做到了形似,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;而柳絮呈灰白色,在风中往往上扬,甚至飞得很高很远,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。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,形似是基础,据此可知,用前一喻好,后一喻不好。

“柳絮”一喻好,重在神似,有深刻的意蕴,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,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,“冬天到了,春天还会远吗?”而“撒盐”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──“撒盐空中”,干什么呢?谁也不知道。好的诗句要有意象,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。“柳絮”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;“撒盐”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,所以说不好。

形容飞雪的比喻句:

(1)燕山雪花大如席,纷纷吹落轩辕台。李白《北风行》

(2)旋扑珠帘过粉墙,轻于柳絮重于霜。李商隐《对雪二首》

(3)白雪却嫌春色晚,故穿庭树作飞花。韩愈《春雪》

《陈太丘与友期》知识点

一、注音

尊君在不(fǒu) 非人哉(zāi)

二、解释词语:

(1) 陈太丘:即陈寔(shí),字仲弓,东汉颖川(现在河南许昌)人,做过太丘县令。

(2) 期行:相约同行。(期:约定。行,出行。)

(3) 期日中:约定的时间是正午。(日中:正午时分。)

(4) 至:到

(5) 舍去:不再等候而离开了。(舍:丢下。去:离开)

(6) 乃至:(友人)才到。(乃:才。)

(7) 时年:这年(那时)。

(8) 戏:玩耍,游戏。

(9) 尊君在不(fǒu):你父亲在吗?(尊君,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。不,通假字,通“否”,句末语气词,表询问。)

(10) 相委而去:丢下我走了。(委:丢下,舍弃。)

(11) 君:古代尊称对方,可译为“您”。

(12) 家君:家父,谦词,对人称自己的父亲。(13)信:诚信,讲信用。

(14) 礼:礼貌。

(15) 惭:感到惭愧。

(16) 引:拉,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。

(17) 顾:回头看。

三、翻译句子

1.陈太丘与友期行,期日中,——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,约定的时间在中午。过中不至,太丘舍去,去后乃至。——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,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,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。

2.元方时年七岁,门外戏。——元方当时年龄七岁,在门外玩耍。

3.客问元方:“尊君在不?”——客人问元方:“你的父亲在吗?”

答曰:“待君久不至,已去。”——元方回答道:“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,已经离开了。”

4.友人便怒:“非人哉!与人期行,相委而去。”——友人便生气地说道:“真不是人!和别人相约同行,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。”

5.元方曰:“君与家君期日中,日中不至,则是无信;对子骂父,则是无礼。”—— 元方说:“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,正午您没到,就是不讲信用;对着孩子骂父亲,就是没有礼貌。”

6.友人惭,下车引之,元方入门不顾。——朋友感到惭愧,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,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。

四、问题梳理

1.友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?从中可以看出友人怎样的性格特点?

答:由“怒”到“惭”,走下车子拉元方,表明友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。说明友人虽然不守信用、不懂礼貌,但知错能改。

2.“元方入门不顾”属于什么描写?表现了元方的什么特点?

答:动作描写,这一动作真实地表现了元方作为一个小孩子的直率、好恶情感容易外露的特点。

3.本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?

答:从本文中我们会得到很多启示。通过陈太丘的行为,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;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,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;通过友人的行为,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知错就改的人。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:一个人办事要讲诚信,为人要方正,否则会失去朋友,失去友谊。

4.从文章中分析元方和友人的性格特点?

答:元方:懂礼识仪、性格直率、好恶分明、正直不阿、落落大方、明白事理

友人:言而无信、不讲信用、暴躁易怒、粗野蛮横、缺乏修养、十分无礼、知错能改

5.元方“入门不顾”是否失礼?结合文中内容,说说你的看法。

答:A.不失礼。因为是客人失礼在前,先不尊重元方的父亲,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于千里之外。

B.失礼。因为“友”毕竟是与父亲平辈,不应不尊重长辈。且“人非圣贤孰能无过”,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,不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,应该始终有礼貌,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,要给人改错的机会,允许人家道歉。

《论语十二章》知识点

一、文学常识   

《论语》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,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,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。孔子,名丘,字仲尼,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学派的创始人。

二、主旨归纳

《〈论语〉十二章》主要谈的是学习态度、学习方法、思想修养等。文章言简意赅,富有哲理,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。

图片

三、字词梳理

(一)通假字

1.不亦说乎(“说”同“悦”,愉快) 2.吾十有五而志于学(“有”同“又”,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)

(二)古今异义

1.学而时习之        古义:按时         今义:时间

2.与朋友交而不信乎  古义:诚信         今义:相信,信用

3.温故而知新        古义:学过的知识   今义:原来的,从前的

4.可以为师矣        古义:可以凭借     今义:表示许可或可能

5.不舍昼夜          古义:停留,止息   今义:舍弃

四、问题导读

1.“学”与“习”是一个意思吗?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?

【答案】不是一个意思。对于知识来说,“学”是一个认识过程,而“习”则是一个巩固过程,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,必须将“学”与“习”统一起来。

2.如何理解曾子所说的“忠”和“信”?讲求“忠”和“信”对现代人有什么特殊意义?

【答案】“忠”是办事尽心尽力,“信”是诚信。在现代社会中,我们仍然要讲求“忠”和“信”,只有这样,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,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。

3.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“耳顺”与“从心所欲”?

【答案】“耳顺”一般而言,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。人到了六十岁,不管听到什么样的话,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,这是一种悲悯之心,是外在的天地之理与内心的融合。有了这种融合,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“从心所欲,不逾矩”。当所有的规矩已经变为你的生命习惯时,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,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所追求的最高境界。

4.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。”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?表现了孔子怎样的品格?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?

【答案】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,将富贵比作浮云,表现了孔子淡泊富贵的高尚品格,在物质利益面前,孔子保持了超然、独立、高尚的人格和旷达的精神,坚持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。这句话对消除当今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为谋取利益而不择手段、害国害民的弊端,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
5.孔子说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如何正确认识“学”与“思”的关系?

【答案】孔子非常重视正确的学习方法,“学”和“思”相结合就是他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。孔子认为,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,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,这样就会被书本所累,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,所谓“尽信书不如无书”。如果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,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,也只能流于空想,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,也就会产生更多地疑惑。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,才能学到真知。

《诫子书》知识点

一、字词基础

图片

二、文章主旨

《诫子书》中作者概括自己做人治学的经验,劝勉儿子勤学立志,表达了自己对后代寄予志存高远的厚望。

三、重点问题

1、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,要成才需要具备那几个条件?它们是什么关系?

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:一是立志,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”'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”;二是学习,“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”:三是惜时,“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”。三者的关系: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,以静求学,以学广才,这三者是互相联系、缺一不可的。

2、联系上下文,谈谈你对志与学的关系如何理解。

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,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,也就是实时将“志”放在眼前不断磨砺:另一方面强调无“志”则不足以“成学”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,必然学习庞杂,不能专一。

3、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?

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,生活节俭,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,希望儿子珍惜光阴,勉励他刻苦学习。

4、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?

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;无论做人;还是学习,作者强调的是一个“静”字:修身须要静,学习须要静,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.把失败归结为一个“躁”字,把“静”与“躁”加心对比,增强了论述效果。

5.读完本文,你受到什么启发?

(1)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,因为缺乏了意志力,缺少了持久力,做事就会半途而废。学习先要立志,不愿意刻苦学习,不能做到持之以恒,就不能增加自己的才干。(2)人在少年时期就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,发愤图强,因为时光飞逝,意志力也会随着时间消磨,少年不努力,就会一事无成。

《狼》知识点

一、文学常识

《聊斋志异》是短篇小说集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,反映现实生活,寄托了作者的理想。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,情节幻异曲折,跌宕多变,文笔简练,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。鲁迅先生在《中国小说史略》中说此书是“专集之最有名者”;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,赞蒲氏著作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,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”;老舍也评价过蒲氏“鬼狐有性格,笑骂成文章”。

二、重点句子翻译

1.一屠晚归,担中肉尽,止有剩骨。

有个屠户天晚回家,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,只剩下一些骨头。

2.途中两狼,缀行甚远。

路上遇到两只狼,紧跟着走了很远。

3.复投之,后狼止而前狼又至。

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,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,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。

4骨已尽矣,而两狼之并驱如故。

骨头已经扔完了,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。

5.顾野有麦场,场主积薪其中,苫蔽成丘。

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,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,覆盖成小山似的。

6.少时,一狼径去,其一犬坐于前。

过了一会儿,一只狼径直走开,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。

7.久之,目似瞑,意暇甚。

间长了,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,神情很悠闲。

8.方欲行,转视积薪后,一狼洞其中,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。

屠户正要上路,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,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,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。

9.乃悟前狼假寐,盖以诱敌。

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,原来是用来迷惑敌方的。

10.狼亦黠矣,而顷刻两毙,禽兽之变诈几何哉?

狼也太狡猾了,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,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?

11.止增笑耳。

只是增加笑料罢了。

三、重点内容

1.如果概括前四段的内容分别该怎样概括?

屠户遇狼、屠户惧狼、屠户御狼、屠户杀狼

2.结合全文说说,狼具有哪些特点? 

全文表现了狼的贪婪、狡猾的特点。

第一个特点:贪婪。如“屠惧,投以骨。一狼得骨止,一狼仍从。复投之,后狼止而前狼又至。骨已尽矣,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“,写出了狼的穷追不舍、贪婪凶残。

第二个特点:狡猾。如“眈眈相向“”其一犬坐于前“”一狼洞其中“等处,都写出了狼的狡猾。

3.故事中的屠户是怎样一个形象?请试加以说明。

全文展现了屠户从心存幻想到奋起反抗的过程,体现了他的勇敢、机智、细心严谨。具体从文中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。

①最初“屠惧”“屠大窘”“投以骨““复投之”看出他的怯懦、心存幻想、妥协退让;

②在狼”并驱如故“后,屠户清醒过来,准备战斗,先是”奔倚其下,弛担持刀“,继而”暴起“杀狼,最后”转视积薪后“,“自后断其股,亦毙之”根除狼患,主要从动作描写中表现了他的勇敢、机智。

4.为什么说“禽兽之变诈几何哉?止增笑耳”?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?

①狼虽然阴险狡诈,善于耍弄欺骗的伎俩,但终究逃不脱灭亡的命运。人类富有智慧,一定能战胜任何狡猾凶残的动物。

②不只是狼,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,代表的是那种贪婪、凶狠、狡诈、的恶人。不管像狼一样的恶人多么狡猾,终归是要失败的。

③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人,不能存有幻想、妥协退让,而对付野兽必须如此,对付敌人也必须如此。要敢于斗争,又要善于斗争,以夺取胜利。

5.分析狼与屠户的形象特点

(1)主要通过动作描写与神态描写来刻画狼:

贪婪凶恶:缀行甚远;一狼得骨止,一狼仍从;后狼止而前狼又至;两狼之并驱如故。

狡诈阴险:狼不敢前,眈眈相向;一狼径去,其一犬坐于前;目似瞑,意暇甚;一狼洞其中,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。

“狼不敢前,眈眈相向”将狼馋涎欲滴想吃人的眼睛刻画了出来;写狼“犬坐于前”的行动,“目似瞑,意暇甚”的神态,把狼的狡猾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。塑造了贪婪、凶恶、狡诈、阴险的狼的形象。

(2)主要通过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来刻画屠户:

从“惧——投骨避狼”到“大窘——骨尽狼仍从”,再到“恐——前后受其敌”,最后“悟——刀劈两狼”,表现了屠户的心理变化过程。而通过“投以骨”“复投之”,“顾”“奔”“倚”“弛”“持”,“暴起”“劈”“毙”,“转视”“断”“毙”等动作描写,可以看出屠户的动作干净利落,表现了其有勇有谋、敢于斗争、善于斗争的形象。

6.思考:“止增笑耳”笑的仅仅是狼吗?从屠户最后的胜利,你获得了什么启示?

明确:

作者写《聊斋志异》这部书主要是借“狐仙鬼怪”来讽喻当时社会的黑暗、腐朽,所以作者嘲讽的不仅仅是狼,而是借“狼”来讽喻当时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、恶势力。

启示:人有狼没有的智慧、勇气和力量。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,不能存有幻想,妥协退让,要敢于斗争、善于斗争,这样才能取得胜利。

《穿井得一人》知识点

一、文学常识

【编者简介】吕不韦(?—前235年),姜姓,吕氏,名不韦,卫国濮阳(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)人。战国末年卫国商人、政治家、思想家,后为秦国丞相,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。主持编纂《吕氏春秋》(又名《吕览》),包含八览、六论、十二纪,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,“兼儒墨,合名法”,史称“杂家”。

二、问题探究

1、《穿井得一人》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?

答: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。

2、《穿井得一人》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?

答:不盲目轻信传言,注重实地调查的明君。

3、《穿井得一人》文末“求闻之若此,不若无闻也。”有什么作用?

答:总结全文,提示了文章的中心,告诉人们:道听途说的事情不可轻信,不可以讹传讹。

4、《穿井得一人》中,原来是一场误会,造成这个误会讹言的原因是什么?生活中怎样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?

(1)①丁氏表述不够清楚;②“传之者”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,导致丁氏的话发生变化;③“国人”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,

(2)面对道听途说的信息,我们不能盲目轻信,随便传播,更不能以讹传讹。一定要多方查证,辨别信息的真伪,实事求是,弄清真相。

5、《穿井得一人》中丁家穿井后,告人曰:“吾穿井得一人”。是什么意思?

答: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。

6、《穿井得一人》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?

答: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。

7、《穿井得一人》的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?

答:①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,不能盲从,更不能以讹传讹。

②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,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。

③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、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。

《杞人忧天》知识点

一、作家作品

《列子》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的论集,原书早已失传。现在的《列子》八篇是后人根据有关资料编著的,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,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。《列子》一书虽然主要是缀拾古代典籍而成,然而经过作者的精心剪裁,却形成了独立的思想体系,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。书中继承前代哲学中的辩证思想,在某些方面,其辩证思维的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《列子》中反映的片段的心理思想也值得重视和发挥。

二、古今异义

因往晓之(古义:告知,开导    今义:知道,懂得)

奈何忧崩坠乎(古义:为何,为什么    今义:怎么办)

充塞四虚(古义:处    今义:空虚、虚假等)

若躇步跐蹈(古义:你    今义:如果)

其人舍然大喜(古义:解除、消除    今义:舍弃)

亦不能有所中伤(古义:伤害,受伤  今义:诬陷或恶意造谣)

三、内容梳理

1、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?

答:有个杞国人担心某一天天崩地陷,自己没有地方依托,急得吃不下饭,睡不着觉。

2、开导者最初是怎样劝说的?

答:告诉他,天就是大气聚集在一起,人活动在天中,不用担心。

3、杞人又产生了什么新的忧虑?

答:日月星宿会坠落下来。大地会塌陷下去。

4、杞人反复提出问题,说明了什么?

答:杞人反复提出问题,实则反映他内心的重重忧虑,照应了前文废寝食”。

5、 两个人都“舍然大喜”,各自的原因是什么?

答:前一个“喜”表现了杞人内心的担心解除后的放心、喜悦心情;后一个“喜”则表现了开导者的热心与善良的品质,他的关心他人的精神和耐心诱导的做法,是值得称赞的。

6、如何看待《杞人忧天》中那个“晓之者”的解释?

答:寓言中那位好心人对天、地、星、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,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,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、耐心诱导的做法,还是值得称赞的。

7、《杞人忧天》这则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发?

答:“天下本无事,庸人自扰之。”我们决不做“现代的杞人”,要胸怀大志,心境开阔,认真学习科学知识,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,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。

8、从现在来看,我们要不要“忧天”?

答:从现在来看,杞人忧天的行为似乎并不能简单地看成傻子行为,从新的宇宙观、环保观来说,还是有理由的。比如大气污染、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、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、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就值得我们忧虑。所以我们要“忧天”。

期末考试真题:

【甲】

蔡元定①八岁能诗,及长,登泰山绝顶。日惟啖②荠③。于书无不读,朱熹扣④其学,大惊曰:“此吾老友也,不当在弟子列。”           

(节选自《夜航船》)

【乙】

王公廷相⑤,道艺纯备⑥,为时名臣。余谒公私第⑦。公延入坐,语之曰:“昨雨后出街衙⑧,一舆人⑨蹑⑩新履,自灰厂历⑪长安街,皆择地而蹈,兢兢⑫恐污其履,转入京城,渐多泥泞,偶一沾濡⑬,更不复顾惜。居⑭身之道,亦犹是耳。傥⑮一失足,将无所不至矣。”余退而佩服公言,终身不敢忘。

(节选自《松窗梦语》

【注】①蔡元定:南宋律学家、理学家。朱熹弟子。②啖:吃。③荠:荠菜。④扣:探问。⑤王公廷相:王廷相,明代哲学家、文学家。官至南京兵部尚书。⑥道艺纯备:学说和才能纯正完备。⑦第:官僚和贵族的大住宅。⑧衢:四通八达的道路。⑨舆人:古代职位低微的吏卒。⑩蹑:穿(鞋)。⑪历:经过。⑫兢兢:小心谨慎的样子。⑬沾濡:浸湿。⑭居:守持。⑮傥:倘若,假如。

1.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。(3分)

(1)日惟啖荠___________

(2)余谒公私第___________

(3)更不复顾惜___________

2.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(6分)

(1)及长,登泰山绝顶。

(2)居身之道,亦犹是耳。

3.【甲】文中,朱熹为什么说蔡元定“此吾老友也”?(2分)

4.【乙】文中,王廷相对“我”的教导方式有什么妙处?(2分)

参考答案:

1.(1)每天 (2)拜访(3)再

2. (1)等到长大后,(他)登上泰山的最高峰。

(2)守持住身心的道理方法,也还是这样罢了。

3.示例:因为蔡元定“于书无不读”,学识渊博,其学识不亚于朱熹,因此朱熹说蔡元定为“吾老友”。

4.以事喻理(类比的方法),从身边小事谈及,更易被“我”接受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